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苏德战场的重大转折点,那么紧随其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则是苏联真正奠定全面反攻基础的关键一役。通过这场规模空前的战斗,苏军不仅彻底粉碎了德军的战略企图,还让德国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在东线发起大规模主动进攻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只能被迫转入防御,直至灭亡。
1943年7月5日,德军发动了他们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试图通过突袭消灭苏军主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然而,由于希特勒一再拖延进攻时间,给了苏军宝贵的准备机会。苏联早早掌握了德军的行动计划,提前修筑了三道纵深防御工事,形成了坚固的阵地网,等待德军自投罗网。
至于为何希特勒迟疑不决、久拖不发,曼施坦因为何由攻转守、由胜转败,这些都与库尔斯克会战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这场被称为“二战中最大坦克大会战”的库尔斯克会战。
展开剩余79%时间要追溯到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带着仆从国匈牙利、芬兰等盟军,突然对苏联发起进攻。当时德军调集了190个师,兵力超过550万人,配备了近5000架飞机、3700辆坦克和数万门大炮,企图以闪电战一举歼灭苏联。而苏联仓促应战,初期不断败退,局势十分危急。
然而,1942年夏天爆发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彻底扭转了局势。苏联红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不仅击退了德军,还在乌克兰东部拖住了敌人主力。经过艰苦鏖战,苏军最终歼灭了大量德军兵力,让希特勒的东线战略彻底破产。战后,苏军士气大振,并在1942-1943年冬季连续发动攻势,向前推进600至700公里,解放了近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歼灭和俘虏了百万之众的敌军。
这一系列胜利让苏联信心倍增,但朱可夫等统帅清楚,德军虽受重创,却依然拥有庞大兵力。希特勒不甘心失败,他在1943年春天再度组织全国力量,强征大量青壮年,甚至将数千家民用工厂改为军工厂,生产出了大量武器。到夏季,德军兵力达到1030万,火炮、坦克数量都有大幅提升。
希特勒计划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夏季攻势,意图通过南北夹击切断苏军中央战线,再图谋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然而他的打算早已被苏军识破。朱可夫制定了“先防御、后反攻”的方针,命令红军构筑纵深工事,准备通过消耗战击溃德军装甲部队。到1943年夏季,苏军集结了6个方面军,总兵力超过130万人,装备坦克3600余辆,火炮2万多门,实力丝毫不逊于德军。
7月5日清晨,德军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方向发动猛攻,坦克、火炮和飞机齐上。然而苏军防线异常坚固,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仅推进数公里,损失惨重。此后几日,德军虽继续拼死进攻,但推进速度越来越慢,部队伤亡巨大,士气逐渐低落。7月12日,苏军把握时机发动反攻,战役进入决定性阶段。
在随后的奥廖尔战役和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联合空军和装甲部队发起全面打击。不到一个月时间,苏联便收复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等重镇。哈尔科夫的解放尤为关键,它不仅粉碎了希特勒关于“东大门”的幻想,也彻底让德军失去了东线战略支点。到8月底,德军残部被迫撤退,库尔斯克会战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的规模和烈度堪称二战之最。德军投入百余个师,却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超过50万官兵,1500多辆坦克、数千架飞机和火炮被毁。相比之下,苏军展现出了更高超的指挥才能和更坚定的战斗意志。库尔斯克的胜利,不仅是苏军由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标志,更意味着德国彻底丧失了在东线的主动权。
可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继斯大林格勒之后又一决定性的战役。它让苏联从守势彻底走向攻势,为最终解放东欧、直取柏林打下坚实基础。正因为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是东线的转折点,那么库尔斯克就是苏联走向胜利的真正起点。
发布于:天津市长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